close

書名:快思慢想

*可參考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2857#intro

館藏地:中西區分館(BTR)

借還地:裕文分館

台南市圖裕文分館  

借閱日期:2013/1/9~2/6

閱讀計畫:1/11起,2章/天

讀後感想:

這是一本比較上算平易,但實際上易讀性仍不算高的心理學讀物~~需靜靜地閱讀、花力氣思考~不過值得

這是一本有助自省的書(對內),閱讀的同時等於也在回顧和檢視自己過往思考和行為模式~

這是一本有助處世的書(對外),讓人理解到人性的心理多麼容易被外部操控、誤導和利用~

 

人生是由一連串選擇的結果所構成,

而選擇又受到內部自省能力和外部處世能力所影響,

導致選擇結果有時愉悅、有時懊惱、有時悔恨~

 

如何讓選擇結果帶來愉悅(得)、避免懊惱與悔恨(失)

中國老智慧:「凡事三思而後行」應是減少選擇錯誤最好的策略~~

一思,直覺思考,立即辨識判斷事件情況~直覺可助人也可害人,端看直覺背後的所支援的訊息來源是否強大(實際體驗學習的經驗值),及其所面對的事件是否單純具規律性

二思,邏輯思考,檢視直覺思考的判斷是否與邏輯推論的結果相一致

三思,多面向思考(含反向思考及外部意見整合),除了直覺的焦點思考、邏輯的直線思考,也應擴及到整體面的思考

三思而後行,即是先人為了降低思考上的偏誤,以免導致行為態度上的錯誤而付出代價的建議~

 

法國思想家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應可以為本書下最好的註解~

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因為我思考,所以我財在~

因為我思考,所以好加在~

共勉之~

------------------------------------------------------------------------------------------------------------

 建議修正處:

(贅字)P.318,倒4行,需要靠經驗...

 

(贅字)P.318,倒2行,主要取決於...

 (修改)P.413,第11行,表13→改為圖13

 

------------------------------------------------------------------------------------------------------------

1/10閱讀隨筆~序、導讀、前言

◎全書前提~

人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錯誤,卻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

◎全書探討的議題~

1.人是否理智和具邏輯性的?

答: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容易被直覺和偏見誘導去犯錯

2.人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應如何做決策?

答:探索過去學到的教訓,並拒絕後見之明(hindsight)的誘惑和確定性的錯覺

◎全書主角:人的雙思維系統~

系統1:快速的捷徑、直覺判斷系統(fast thinking)

系統2:緩慢的演算、邏輯推論系統(slow thinking)

*人的資源有限,包括注意力,為節省及有效運用資源,一般僅系統1自動化運作應付日常例行事務,系統2須待系統1無法處理時才被啟動

*人們常選擇"非因果性"的特質來做決定,屬系統1的思維

*系統1的直覺判斷,與系統2的邏輯推論是否一致,通常存在著"運氣"的成分

*系統1的思維容易「以偏概全」、「以有知度無知」;認知的錯覺,即源自於過去經驗中的「捷徑」,而把解決問題應有的「邏輯推論」拋到一旁

*很多時候,當人們遇到困難的問題時,常回答較容易的問題,而不是回答真正的問題,而且通常沒意識到這個替換現象,導致系統1與系統2的思維相違,產生偏誤

*為避免兩系統思維相違,甚而犯下重大錯誤,兩系統間必須有所妥協,可藉由客觀統計數據分析來做連結,學習辨識可能發生錯誤的情境

◎捷徑~

1.經驗捷徑:實習演練,化為技能(專業性)

2.記憶捷徑:教育學習,化為知識(大眾性)

3.情感捷徑:喜悲愛憎,化為好惡(個人性)

4.另有其他捷徑形成方式

◎直覺判斷~

1.自動化的知覺和心智活動

2.直覺判斷=辨;一般人當遭遇某情境時,會從情境中找線索,再依線索從捷徑(知識、記憶、情緒等)中提取訊息,最後得出答案

3.好的直覺判斷是學習和經驗的累積;直覺判斷相當依賴過去經驗的累積和捷徑(知識、記憶、情緒等)的質量

4.直覺判斷若有誤,將可能導致嚴重的系統化錯誤(偏見即是例證)

5.當問題很困難,又沒有技術上的解決知識時,直覺判斷還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演算、邏輯推論~

● 心智算計的過程,相當耗費力氣

 ------------------------------------------------------------------------------------------------------------

 

1/11閱讀隨筆~第1、2章

◎系統1與系統2的分工關係~

1,系統1所產生的印象感覺,是系統2產生外顯信念和行動選擇的主要依據來源

*系統1的印象,若獲得系統2支持則外顯成為信念

*系統1的感覺,若獲得系統2支持則外顯成為態度

*系統1的傾向,若獲得系統2支持則外顯成為意圖

2.系統1非自主自動化偵查情境,提出建議結論,包括印象、感覺、傾向等;系統2可選擇同意接受建議,自主監控後續行動,或反駁並接手處理

*系統1持續不斷監控大腦內外發生的事情,無意圖、少付出努力,只是不斷評估情境的各層面

*系統2可遵循一定規則來比較不同屬性的事物,並做出審慎抉擇。有能力認定事物情境,推翻系統1所產生慣性印象感覺的反應

*系統2包含:演算(智力)─慢的思考和高要求運算能力;理性─避免偏見

3.若系統1非自主自動化偵查情境,無法提出建議結論,則轉由系統2接手處理

4.系統1的活動,可謂直覺反應,因非自主性,故缺點是無法控制關閉,且易因偏見而產生嚴重系統化錯誤,但優點是處理速度快

*系統1→衝動/直覺

5.系統2的活動,可謂心智活動,因具自主性,故優點是可以控制意圖,但缺點是處理速度慢,不利面對即時的變異

*系統2→理性/小心

6.外在情境→系統1偵測、反應→系統2監控→外顯信念、情緒、行動

*多數人太過自信,太信任自己的直覺(太信任系統1,系統2的監控功能弱)

*比較理性的人,對自己的直覺比較存疑(系統2的監控功能較強)

*直話直說,無法遞延滿足的人,系統2衰弱

7.聰明不單指推理能力,同時也指在記憶中找到相關資訊,而且在必要時能部屬注意力的能力

*記憶功能,屬系統1

*調整注意力,特意去檢查和搜尋記憶,並加以推理,屬系統2

*聰明的人在系統1和系統2的功能運作皆佳

◎注意力~

1.pay attention (注意),若逐字翻譯則為"付出注意力",代表人對注意力的控制權,同時也代表注意力是具成本的、可預算性的、是有限的,故而需要有效分配的。

2.系統2的活動,相當花心力,因此關係到注意力的分配

3.一個人若同時進行需要耗費大量精神和注意力的多項工作會有其難度

4.相對地,當一個人聚精會神在一項工作上,會有暫時失明現象,會對顯而易見的東西看不見,而且無法察覺自己的看不見

5.注意力分為:較不花力氣的注意力(自發性的,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特意控制的注意力(被迫性的,如被強迫作不喜歡做的事)

◎最少努力法則(law of least effort)~

1.為降低注意力的開銷,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惰性是人的本性。(系統2總是處於省電模式,有需要才打開作業)

2.人之所以學習是被迫的,是為了往後不必事事皆付出大筆注意力預算,有助利益和成本取得平衡

3.多數人是最少努力法則的奉行者

------------------------------------------------------------------------------------------------------------

 

1/12閱讀隨筆~第3、4章

◎控制~

1.心智工作形式之一為「自我控制」,另一為「認知努力」。自我控制需要注意力和努力,包括控制自我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都是系統2的工作責任之一

2.自我控制易導致"自我耗損",認知努力易導致"認知忙碌",故自我耗損與認知忙碌是不同的心智狀態

3.自我耗損會讓人喪失部分工作動機

 *對系統2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自我控制,而施加自我控制會使人精力耗損而且不愉快

 *假如必須強迫自己做某事,人將會較不願或不能透過自我控制去面對下一工作挑戰

4.當投入較不花力氣的注意力,及持續努力也不覺吃力的工作時,則處於心流(flow)的狀態,此時自我控制作用不明顯

5.認知忙碌時,若遇誘惑的挑戰,則會讓人較易屈服於誘惑

*當系統2忙不過來時,系統1對行為有更大的影響力。如加班的人易胖,當精力不足時,面對食物的誘惑總是抵擋不了

6.注意力的自我控制能力佳者,認知能力也較強

7.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也與控制情緒的能力有密切關係

◎促發~

 1.意念動作效應:念頭影響行為

 *一個情境→(促發)→初始念頭→(促發)→很多念頭→(促發)→其他更多念頭→(影響)→行為態度

 *念頭(記憶的提取)的聯結是大量同步發生的

 *促發的效應很強,但不見得影響範圍大,須視系統2的監控功能有無發揮而定,最後的行為態度表現會有很大差異

 2.雙向互惠的促發效應

 *一個情境→(促發)→初始念頭→(促發)→很多念頭→(促發)→其他更多念頭→(影響)→行為態度→(回頭強化)→初始念頭

 *例如:被促發想到老年,你的行為動作就會像老年人,動作像老年人,也會回頭強化老年的思想

3.人的情緒和行為會被連你自己都未意識到的事件所促發

*對事件的認知是跟整個身體有關,不僅只限於大腦而已(有科學研究身體肌肉組織等也有記憶力)

*促發現象最先起於系統1,但人卻無法有意識地知道系統1在做甚麼

*人對自己的了解,遠比自認的少很多

4.系統1對於周遭的發生的事件,透過念頭的促發(記憶的連結),提供一個內隱的解釋,包含對世界的認知和對事件的持續評估,但人卻不自知系統1正在做這一切

*系統1是人快速判斷,而且是在不確定情境下直覺判斷的來源,但通常是衝動的來源

*相對於系統1,系統2所提供的主觀經驗會告訴你正在發生甚麼事情

------------------------------------------------------------------------------------------------------------

 

1/13閱讀隨筆~第5、6章

◎認知~

1.認知放鬆,其程度受事情的難易、順利與否、有無威脅影響

*事情進行順利、沒威脅、無重大情事,無須轉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代表認知容易,認知放鬆度高

*當問題出現,以致事情無法順利進行,代表認知困難,系統1會評估是否需要系統2協助支援

*當處於認知放鬆狀態下,人較信任直覺,思想較隨性,也較富創意性。創造性=超強的聯結記憶

*認知放鬆→ 情緒佳→關聯印象提取能力強

*任何認知聯想機制運作得更輕鬆順暢,同時會使人們產生偏見

*假若所遭遇的情境,無法與已知的事物連結,則只能依賴認知放鬆的感覺,別無他法

2.認知緊張,其程度受目前費力多寡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影響

*當系統2介入處理系統1的認知困難時,則進入認知緊張狀態

*當處於認知緊張狀態下,人較警戒多疑,也較平常無創意,少直覺

3.熟悉感會造成認知錯覺

*因記憶會產生錯覺、思考也會

*當人對經驗過的事會體驗到認知放鬆,而這種放鬆感讓人覺得熟悉。重複性會引發認知放鬆和熟悉感

*單純曝露效應:如果一項刺激重複出現,且並未帶來不好的效果,這個刺激最後就變成安全的訊號,而安全就是好的。

 (系統1會直接將這一刺激與好相聯結,但確實是好的嗎?未必,此即為一種錯覺)

*熟悉感讓人對過去的事有著簡單而強烈的感覺,是對先前經驗的一種反應。這種對「過去的感覺」就是一種錯

*熟悉感來自於系統1的運作,所以人通常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自己的認知放鬆或緊張,而系統2則依照熟悉感所引發的認知放鬆或緊張做出判斷,錯覺一定會發生

4.訊息簡單明瞭、較易讓人信服,而產生真相錯覺

*大多數的情況下,懶惰的系統2會聽從系統1的建議,如長度日。而系統1的特性就是認知放鬆和良好的情緒是連結在一起的

*傳達的內容讓人認知輕鬆、心情愉快,較容易讓人所採納

 ◎常模~

1.常模(norm)為重複出現、習以為常的預期模式

2.常模提供了背景知識使我們能馬上偵查到不正常。

3.被動預期事件發生,會讓人感到驚訝;但此一驚訝納入主動預期的常模後,下次若再發生,則驚訝度大大降低

◎事件原因的解釋~

1.系統1把各種想法、念頭等知識碎片連結起來,組成事件合理的因果關係,系統2有意識地接受此因果關係,進而提出對目前事件的原因解釋及對未來的期望

2.所有頭條新聞都是為了滿足人們一致的需求:重大事件應有其影響力,並帶來後果,而後果需要有原因來解釋它

------------------------------------------------------------------------------------------------------------

 

1/14閱讀隨筆~第7、8、9章

◎月暈效應~

1.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傾向於喜歡他的全部,包括你沒有觀察到的,這就是月暈效應

2.月暈現象會增加第一印象的比重,使後續印象失去效用;第一印象會影響你對事物的後續解讀

3.偏見在第一印象就決定。月暈效應可用來解釋偏見在我們平時對人和事的看法上扮演要角色(系統1用比現實更簡單更一致性的方式來看世界)

◎WYSIATI(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所見即全貌)~

1.WYSIATI聚焦現存的證據,忽略不在眼前的證據

*人們通常只看到事情的某一面向,而且覺得她看到的就是全貌,而不管完整性

*聯想機制一個重要的特性,他代表被活化的想法,那些無法從記憶中被提去出來的訊息,就等於不存在

*系統1善於把現存活化的想法納進來建構最可能的故事情節,但無法提去系統中沒有的訊息。故當訊息少時,系統1會輕率下結論

*一致性→使人易下結論(知道一點點,系統1反而容易編成合理故事)

*完整性→使人遲疑難決(系統1會有認知困難,若尋求系統2協助,引發認知緊張,較耗損精力)

2.WYSIATI加速合理性和一致性的達成,而認知放鬆使我們傾向接受這件事是真的

*系統1好騙、又易生偏見;系統2管理懷疑和不信任,但系統2有時太忙、不忙時又很懶,所以當人很累或精力耗盡時,容易相信空洞、沒說服力的話

*尋求合理一致性的系統1,加上懶惰的系統2,表示系統2會支持很多系統1的直覺印象進而形成許多外顯信念,故這些信念可說是系統1製造出來的

3.WYSIATI使人傾向

*太過自信:連結系統傾向選擇以被活化的連貫模式(合理的、一致性的故事結構),壓抑懷疑和不確定性

*框架效應:同一訊息,以不同方式呈現,會引發不同情緒,正向表述比負向表述往往具說服力。

*忽略機率:相信所看到的就是全貌,而忽略事實發生基準的不評等

◎強度配對~

● 系統1的另一項能力。認知系統中的強度量表,可以跨向度比較配對

*體型大小與聲音大小配對:「體型大者」系統1會直覺配對於「聲音宏亮」

◎判斷~

1.人們總是綜合強度和信任感兩個向度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2.人們在判斷時的計算量常比需要的多,這種過量計算稱為心智的發散性

◎替代捷徑~

1.用捷徑問題去替代目標問題,是解決困難問題的好策略

*目標問題是指你要去評估和回答的

*捷徑問題是你比較容易回答的

◎情意捷徑~

1.人們讓自己的好惡決定他們的世界觀

2.情意捷徑是替代的一種

*對容易問的回答(我對它的感覺是甚麼?)替代了比較難的問題(我對它的看法是甚麼?)

3.情意捷徑簡化了生活,因為它創造的世界比真實世界更井然有序

-----------------------------------------------------------------------------------------------------(第一部完)

 

1/15閱讀隨筆~第10章

◎小數原則~

1.統計常誤把少部分隨機事件(小樣本)判斷為系統化的結果(擴大解釋),而拒絕相信所見到的規律性是隨機的結果

*統計產生許多觀察起來具因果關係的解釋,但其實不具解釋力。這個世界許多事實是隨機發生的,對隨機事件提出因果解釋一定是錯的

2.人們對信息內容的注意力,大過於信息的可信賴度;這個結果使人們將世界變得比數據能證明的更簡單、更具一致性

*一則訊息(除非謊言馬上被識破),不管可靠性如何,都會對連結系統產生作用

*人們傾向誇大所見事物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系統1理解事件的方式,就是盡量相信它是真的,而選擇活化相容的思想,產生一連串系統性偏誤,使得我們輕信或傾向堅信我們所見所相信的

*小數原則就是系統2偏好肯定、不喜懷疑系統1直覺判斷的結果

 3.小數原則即是相信小樣本也能代表母群體

------------------------------------------------------------------------------------------------------------

 

 1/16閱讀隨筆~第11章

◎錨點效應~

1.當人們考量一個未知數量之前,會用某個特定價值,來做估算比較

*當在考量花多少錢買一間房時,會被開價所影響,開價高者看來較有價值

*在估算問題上,人家問你的數字都會影響你的決定

*產生錨點作用的心理機制顯示我們太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而且遠比我們願意承認的多

*強而有力的錨點作用在人們做金錢相關的決定時,最易展現出來;尤其線上拍賣最易觀察出錨點效應,「開價」就是一個錨,它影響「第一個出價的人」

*錨點效應來自記憶的活化,與訊息是否為真或可信,其實並不重要

2.系統1、2的運作都會有錨點效應

*系統1的促發的自動歷程上有錨點效應;開價或人家問你的數字(建議)是種促發,系統1會選擇性地找出相容的訊息(想法/念頭);故建議和錨點具高度相關性

*系統2在判斷的特意調整上有錨點效應;接受錨點,調整得離錨點較近;不接受錨點,調整得離錨點較遠

3.錨點效應除了在估價上有作用,也可解釋為何限量購買在行銷上很有用

*每人最多限購12組,受吸引的人多會以12為錨點,向下調整購買數量

4.一般來說,特意從對方角度思考的策略(活化系統2)可能是抵抗錨點效應的最佳防禦方式,因為他把產生錨點效應的偏見思想扳正

------------------------------------------------------------------------------------------------------------

 

 

1/17閱讀隨筆~第12、13章

 ◎可用性捷徑~

1.依例子進入心中的容易程度,作為頻率判斷的歷程

*明星離婚、政客性醜聞較易吸引注意力,容易進入心中,也就比較會誇大上述事件的發生頻率

*目睹意外事件,易留在心中,好一陣子會覺得世界變危險了

*個人的切身之痛比報紙報導的事件來得印象深刻

2.對事件或情境的評估是受容不容易想到例子影響,從記憶中提取的流暢性比提取的數量來得有決定性

*記憶的動態性,解釋了天災在人們心中的周期性:擔憂→關心→放鬆→自大

*人類大腦裡的世界並不能精準反映真實世界。人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預期,會受接觸到信息的頻率(媒體報導)及對事件的情緒強度所影響

3.受系統1主導的人有比較強的可用性偏見

◎可用性級聯~

1.可用性級聯是指一種自續的連鎖事件

*小事件→媒體報導→引起大眾注意,發展成恐慌心理→政府大規模反應→大眾因政府的作為更為警戒擔憂→媒體競相製作更具吸引力的頭條或節目→吸引更多關心

2.可用性級聯是風險、可用性捷徑、情意捷徑互相間產生的化學效應

*風險容易進到心中,而風險又會引情義捷徑的發強烈反應→可怕的念頭和影像容易進到心中,危險的想法又加劇人的恐懼

*可用性捷徑和情意捷徑會造成人們信念和態度上的偏見

3.可用性級聯是真實現象,扭曲公家資源配置的優先順序

◎機率忽略~

1.人們對風險事件的關心程度與傷害可能發生的機率不成正比

2.機率忽略,加上可用性級聯的社會機制,可把小小的風險放大一百倍

*一般人的心智對於小小的風險一點用處也沒有,不是忽略它,就是太看重它妹,沒有中間地帶

*一般人是受情緒指引而非理智,很容易因不重要的細節而改變心意

◎風險政策~

1.風險是權力的角力

*風險大小的界定育政策偏好相關,政策偏好受到群眾感情強度指引

2.不論市政府或個人對於風險的保護措施,通常都是依最糟最嚴重的災害設計,不過人們很難想像更糟的景象是甚麼

3.好的風險政策應整合專家建議和群眾直覺情緒一併考量制訂

------------------------------------------------------------------------------------------------------------

 

1/18閱讀隨筆~第14、15、16章

◎表徵捷徑~

1.表徵屬於一群有緊密關係的基本屬性,想到一個屬性,常會順便帶出其他相關的屬性

2.表徵捷徑的例子→以候選人的外貌或演講時的措詞來判斷其領導能力

3.用表徵來做判斷有其好處→直覺印象通常比僅憑運氣猜測來得準

◎基率(base rate)~

1.基率指目標個案所屬族群占全體的比例,不同於機率(possibility)所指的是可能性預測

2.如果有人在機率的評估問題上,忽略基率的證據品質,就一定會犯錯

3.基率很重要,即使手邊有個案的重要證據,基率還是很重要

4.具因果關係的基率對思考的影響,比純粹統計事實的基率來得大

*具因果關係的基率常被當作個案的訊息,容易與其他和個案相關的訊息結合

*當人們有個案的特定訊息時,純粹統計事實的基率常被低估或整個忽略

*系統1較會處理因果關係的事件,但在統計推理上很落弱

5.即使相當令人信服的因果關係基率,也無法改變長期的信念或根植於個人經驗的信念

*對思考的影響力:個人經驗 〉具因果關係的基率 〉純粹統計事實的基率

*系統1的基本特性是代表常模和原型的類型。所以在系統1的運作下,人們不會從基率中提取出與個人經驗信念相抵觸的訊息

*比起聽到令人驚奇的行為,都比不上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驚奇,學習得更多

◎表徵捷徑vs基率~

1.表徵捷徑有一定的效度,但當忽略基率(base rate)的訊息,而偏偏基率又指向另一預測方向,則表徵就會誤導了判斷

2.完全依賴表徵捷徑而違反基率的統計邏輯會產生不好的現象

*過度偏好預測一個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會發生(當一個錯誤的直覺判斷發生時,系統2也脫不了關係;系統2運作失敗的原因是:無知或懶惰)

*對證據的品質不敏感(系統1的WYSIATI的規則,會活化連結機制針對表徵的描述,而非正確的描述去建構事件)

3.表徵捷徑和基率對判斷決策的影響也體現出替代捷徑的作用

*表徵→相似性的問題→好答

*基率→經由統計邏輯可推導出機率的問題→難答

*以好答的相似性問題,替代難答的機率演算問題

*在無特定證據時,會採用先驗機率(基率),但當無用證據(表徵/相似性等)出現時,就會忽略先驗機率

◎機率(possibility)判斷~

1.機率判斷受表徵和基率影響

2.如何提高機率判斷的準確性

*質疑自己對證據的診斷;因為WYSIATI和聯結連慣性的結合,使人相信自編的故事

*將錨點下在一個最有可能的基率上;因為診斷性證據給人的直覺印象(表徵)常被誇大

◎謬論~

1.謬論是指人們沒有應用有顯著相關的邏輯原則來論斷事情的發展

*因為系統2的懶惰,使表徵可以阻擋相當顯著的邏輯規則被發現

*大部分的表徵訊息都能與人格特質結合,使故事完整連貫,但最完整的故事,不一定是最可能發生,也可能似是而非

2.連結謬論是指人們認為二件事同時發生比單獨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少就是多,是表徵造程邏輯的錯誤(因女強人的印象,讓人認為她是個女性主義創業家的可能性比她僅是個創業家的可能性來得高。但其實就統計邏輯而言,女性主義創業家包含於創業家之內)

------------------------------------------------------------------------------------------------------------

 

1/19閱讀隨筆~第17、18章

◎迴歸~

1.迴歸不是因果解釋,只是統計結果

*人們的心智是偏向建構因果解釋,而不理統計數字所呈現的事實結果

*人們對遲早會發生的事不會去預測有迴歸,但如果迴歸發生時,通常會編造出假的因果關係來解釋它

*人們在面對個案的想法和統計數據間有差距

2.相關和迴歸不是兩個概念,而是同一概念的兩個不同層面;當兩個分數之間的相關是不完美時,就會有向平均值迴歸的現象發生

*原始的分數愈極端,迴歸值愈大

3.回歸到平均值:在平均值之上的行為常受到稱讚、在平均值之下的行為多受到懲罰

*不瞭界迴歸,常使我們高估懲罰的效果,並低估獎勵的作用

4.人生是一個不好的循環,人會對悅己者好,對討厭者壞,但從統計上來看,常因對人家好而受懲罰(失),對人家不好而受獎勵(得)

◎成功~

1.成功=努力+運氣(三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成功)

2.極大的成功=多一點點努力+多很多的運氣(四分靠打拼+六分天注定=極大的成功)

*在複雜難測的未來世界,規律性的形態是妄想,隨機運氣扮演重大角色,向平均數迴歸是正常道理

*頂尖公司和落後公司的原始差距,有一大部分是因為運氣的關係,運氣跟頂尖公司的成功有關,也跟落後公司的不振有關,所以成功的領導風格和經營管理是無法從觀察成功企業中,可靠地推論出來

*一個成功或失敗的信念,使我們可以清楚建構原因,而忽略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及不可避免的迴歸效應

◎直覺預測~

1.直覺預測往往過度自信且太過極端

2.直覺預測是以評估現在的證據替代對未來的預測(替代捷徑);而現在的證據,只占未來的一小部分,小樣本容易導致極端後果(小數原則)

3.當請人們預測時,多數會用評估現在的證據來替代,自己卻沒注意所回答的問題已不是最初被問的問題,這個歷程保證會出現系統化偏見,因為多數會忽略要迴歸到平均值來思考

◎直覺預測的改正~(眼見為憑→修正為眼見不一定為憑)

1.第一步:設定預測基準線;依據統計數據上,相關類別的平均結果(即基率)來設定

2.第二步:理解直覺預測,僅是現在證據的評估

3.第三步:將預測值的移動範圍限縮在基準線和直覺預測間

4.第四步:做出最後預測結論

-----------------------------------------------------------------------------------------------------(第二部完)

 

 

1/20閱讀隨筆~第19章

◎知道~

1.在生活語言中,人們只有在認為是真的,並可以被顯示為真時,才用「知道」的字眼

2.「知道」暗示我們過往的世界比目前的狀況更可以知道,而這助長了錯覺

*錯覺的核心在於藉由對過去的了解,可以某種程度預見未來的狀況,但事實上,我們所理解的過去比我們認為的少很多

*人類一直在欺騙自己,用微薄的證據來解釋過去,並信以為真

◎馬後炮偏見(後見之明)與後果偏見~

1.我早就知道......

2.假如預測的事件真的發生,人們會誇大當時給的機率;假如未發生,人們會錯誤回憶他們早就知道不可能會發生

3.馬後炮偏見在評估政策制定者的決策品質上會產生有害的效果,使得評估者在評估決策品質時,不是從程序對錯來著眼,而是由後果好壞來斷定(後果偏見)

*後果愈糟,馬後砲偏見愈大

*馬後炮偏見對替他人做代理人(如醫生、政客)的決策制定者特別不公平

4.馬後砲偏見及後果偏見,都有風險規避傾向

5.後果偏見及月暈效應合起來解釋了系統化地檢驗成功企業的書會熱賣之因

*書中多把企業會失敗歸因於領導者僵化,但往往真相是,公司早已走下坡,所以領導者不得不保守僵化

6.一些幸運的賭盤使魯莽不負責任的領導者因好的結果,而被冠上皇冠,享受著先知、前瞻和勇者的美名

------------------------------------------------------------------------------------------------------------

 

1/21閱讀隨筆~第20、21、22章

◎效度的錯覺~

1.效度的錯覺是指人們雖知道自己的預測可能只比隨機亂猜好一點,但還是覺得自己的預測是有效的

*效度的錯覺是表徵描述和內在的刻板印象密合所造成

2.高度自信其實來自心中建構合理的故事,但並不代表為真

*自信是個感覺,它反映出信息的合理性及認知的容易度

*主觀的自信是由人們建構出的故事連貫性所決定,而不是由支持訊息的品質或數量來決定

*人們對直覺的自信不是一個可靠的效度指引,亦即,不要相信任何告訴你應該多麼相信他判斷的人,包括你自己

*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宣稱自己有正確直覺是種自我妄想,若命中,可能是運氣,另一種可能是謊話

3.較多知識的人,發展出強大的技術錯覺,變成不真實的過度自信

*專家會誤入歧途,不是被信念所害,而是被自己怎麼想所害

*認知錯覺比視覺錯覺更頑固

4.我們對過去的了解,使我們以為有能力預測未來,這種過度自信帶來錯覺

*未來不可預測的事實,被過去是很容易解釋的事實所遮蔽

*控制錯覺:當我們解釋過去或預測未來時,聚焦在技術因果關係角色,忽略「運氣」的角色

5.人們常從很弱的證據做出很強的預測,完全沒有考慮應該把看到的成功與失敗先作迴歸

*我們在看一個人有無某種能力,是看他能否持續成就某件事

◎低效度環境

1.每一個領域都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稱之為「低效度環境」

2.在低效度環境下,為了達到最大預測的正確度,最後決定應留給公式

*關掉直覺,專心發覺事實,把事實套入公式,得出結論

*直覺是有價值的,但須在有紀律地蒐集客觀事實後,才能顯現;所以不要相信直覺判斷,但也不要丟開

3.在比較不規律、低效度環境中,判斷捷徑會被激發起來,系統1會很快用替代的方式創造原本沒有的一致性、完整的故事,產生困難問題的答案,它回答的問題不是原先被問的,並似是而非地通過懶惰的系統2的檢查

◎技術直覺能採信的環境條件~(須同時具備)

1.一個很規律可以被預測的環境

*在沒有穩定規律的環境中,千萬不要心信直覺

2.一個從長久的練習中可以習得上述環境規律的機會(專業技術並非單一技術,而是很多技術的綜合) 

*直覺的訊息來源包含每天記憶的經驗

*直覺的運作歷程:情境→線索→提取訊息(有記憶的經驗)→提供答案

*直覺=辨識(知道,但不知怎麼知道)

◎專家的預測不可信之因~

1.預測錯誤不可避免,因為世界是不可測的

*政治學家或股票經紀人的長期預測是一個零效度的,因為他們嘗試去預測一個基本上不可預測的事件

*政治學家或股票經紀人在一些作業上確有預測的技術直覺,但卻不知在何種作業情境下技術直覺會背叛他們,這個沒有被辨認出的專業技術上限,解釋了專家為何都過度自信

2.高度主觀自信不可信任,他是錯誤率的指標

3.專家可能對不久的將來有正確的卓見,但是對長期的預測是不行的。而可預測的不久的將來和不可預測的遙遠未來間的界線還無法界定

◎專家的預測輸公式之因~

1.專家想太多,考慮的範圍超越變數影響的範圍,太複雜就失去準頭

2.人們從複雜資訊中做出的結論常是不一致,甚至同一人評估同一資訊兩次,得出的答案前後不同

*一個沒有信度的判斷,是不可能成為任何東西的有效預測

3.公式的統計演算法比人類容易發現弱線索,也更容易一致性地運用弱線索,維持低度的準確率

◎投資~

*投資者其實都在賭機率

*在有效率的市場下,依據專業知識的猜測,並沒有比隨便亂猜好

*交易者主觀的自信,是感覺,非判斷

*最活躍的交易者有著最慘的結局,而交易最少的投資者得到最多報酬

*股票交易的關鍵問題是這家公司的資訊有無反映在股價上

------------------------------------------------------------------------------------------------------------

 

1/22閱讀隨筆~第23、24章

◎內在看法~

1.具樂觀的偏見,忽略理智

*相較而言,人們對於自己做得不錯的事,傾向過度樂觀

*一個樂觀的人,面對挫折時,有勇氣堅持,但堅持的代價很大

*過度自信或樂觀是系統1特質的直接結果,他可以被馴服,但無法消失

2.易想像成功的情景,忽略可能的錯誤

*樂觀的偏見,易導致計畫的謬誤

◎外在看法~

1.相似的經驗所得出的擴散性知識,就是「外在看法」

2.外在看法和一個人的內在印象不一致時,易被忽略

*在有危機時,改變思考方向較容易;但在無危機時,面對新的未知事實,外在看法易被忽略

*輕視或忽略外在看法的傾向,是發生預測錯誤或計畫謬誤的主因

◎調和內、外在看法~

1.搜尋適當的參考類型

*外在看法應建立在一個一般性的立足點上,假如正確的選擇參考類型,外在看法可以讓我們看到預測的大致範圍

2.訂出基線(錨點)

*綜合內在看法與外在看法,得出合理的預測基線

3.以個案的其他特殊訊息調整基線預測

◎創業

1.樂觀的冒險跟隨著創業家,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動能絕對有幫助,即使多數的冒險最後失敗,還是有貢獻

*對不確定性沒有樂觀偏見才是理性的基石,但卻不是創業者所需要的

2.一家新創公司能否成功要看:

*競爭者的成就。當競爭忽略,會導致超量的加入者,若加入者超過市場所能給與的利潤時,結果大家都虧損

*市場的變化

*自己的努力

-----------------------------------------------------------------------------------------------------(第三部完)

 

1/24閱讀隨筆~第25、26、27、28章

◎白努力定律~效用理論

1.人的選擇不是基於金錢的價值,而是基於所預測結果的心理價值,也就是它的效用

2.一個賭局的心理價值並不是對可能的金錢結果的加權平均,而是賭局結果效用的平均值

3.對財富效用遞減時,決策者會厭惡冒險

◎白努力定律的缺失~

1.忽略參考點

*效用是依附在這個人的財富歷史,而非現有的財富而已;效用是連結在財富的改變上,而非財富本身的狀態

*只有從參考點上考慮,選擇才可以被評量

2.普通人有系統1,他們對事件的看法受限於某個時點手邊所具有的知識(WYSIATI) ,所以他們不能向經濟人一樣有一致性,也不能很有邏輯

*效用理論是理性選擇的邏輯,但人們並非完美的理性選擇者

3.人們在所有選擇都是壞的時候,會更願意去冒險

*決策者在結果都是好的時候,喜歡確定的事,當結果都是負面的時候,會拒絕確定的事,接受賭博

◎展望理論~白努力定律的修正

1.失/輸←比參考點差←參考點→比參考點好→得/贏

*一般人是受獲利或損失情緒的立即影響,而不是受長期財富展望和整體效用的影響

*一般人的偏好不是固定不變,而是跟著參考點改變

2.遞減敏感度適用到感官和評量財富的改變上

*在肯定會有損失和有可能出現更大的損失的選擇中,遞減敏感度會引發冒險行為

3.人是損失規避的

*損失規避暗示人的選擇總是偏向參考點

*損失規避是強有力的保守力量,你只能對現狀做最少的改革;保守幫助我們維持工作和婚姻的穩定,他不動如山的吸引力,使我們的生活維持在參考點附近;如:變動工作所帶來的不利會被放大,而且比有利的地方放得更大,導出偏好現狀的偏見

*損失規避的參考點有時是現狀,也可以是未來目標,對未達目標的厭惡(損失)大於超越目標的渴望(贏得)

*在得與失都可能出現的混合賭局中,損失規避會引發極端的風險規避選擇

4.展望理論基本的想法是參考點的存在,損失會比同額的獲利倍放大很多

*輸贏的心理價值大於財富的改變,不喜歡輸的程度又大於喜歡贏的程度

*稟賦效應:擁有可供自己使用或利用的物品時,即使別人出再高價,也不輕易讓渡(失去物品的損失效用大於同額金錢的利得效用);此效應在交易新手身上比交易老手更明顯

*動物,包括人類,會努力去阻止損失發生,所花的力氣大於去贏得某樣東西

*分配損失的正當性,比你得我失的正當性高

◎壞比好強

1.壞的回饋比好的影響力大

2.壞消息比好消息徹底

3.壞的第一印象和壞的典型很快形成,很難改變

------------------------------------------------------------------------------------------------------------

 

1/25閱讀隨筆~第29、30章

◎可能性效應(possibility effect)~ex.可能性由0%提升到5%

1.不可能的結果被加權而高估

*彩券是可能性效應最好的例子;沒有彩券,不可能贏(0%);有了彩券,便有機會,不在乎機會多少

*人們在做決定時,給予結果的加權與這個結果的實際機率不同

2.當一件非常不可能的事變成我們的注意力中心時,我們給它的加權遠大於它的機率應得的權重

*對罕見事件的反應,若是對媒體的描述來反應,則傾向高估(過度反應);若是對自身的經驗來反應,則傾向低估(少存取,易遺忘忽略)

*對罕見事件過度反應,通常是因聚焦的注意力和影像的鮮明性影響它被提取的流暢性及可用性,導致高估它發生的機率,並對發生結果過度加權

*一致性把不可能的結果加權,這是直覺判斷的特質,最後導致很差的結果;如因5%機率得大獎而買樂透、因5%機率可打平而不停損、因5%機率得癌症而買保險,結果都付出代價

*創業家和投資人在評估一項投資時,常會高估機率和過度加權他們的估計

◎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fect)~ex.確定性由95%提升到100%

1.幾乎確定的結果,相對於真實確定性而言,被低估

2.在確定損失(100%)與可能損失間,人們傾向賭一把→風險尋求

*人們在面對不好的情境時,只好絕望地賭一下,接受會使事情更糟的高機率,以交換一個可能減少損失的微小希望,這種冒險通常使原本可以處理的失敗,變成不可處理的災難

*對多數人來說,接受一大筆確定損失是太痛苦的事,若有可能免除痛苦渺茫希望,會使人失去理智,無法做出理性的決定,認輸、認賠、止血

3.在確定獲得(100%)與可能獲得間,人們傾向確定獲得→風險規避

 

------------------------------------------------------------------------------------------------------------

 

1/27閱讀隨筆~第31、32、33章

◎窄框

1.單向思考

2.把每個決定當作單獨一個決定

3.損失規避和窄框結合起來是一個很花錢的詛咒

*輸的情緒反應很遲鈍,較願意接受風險

*投資單一個股,一個勁兒想扳回不停損,通常損失更慘重

*「沉沒成本的謬誤」:不干心先前投入成本的損失,雖有新的更好的機會,卻仍投入更多在以賠錢的投資上

4.處置效應屬於窄框

*享受成功者的滋味:賣賺錢股(關閉賺錢的心智帳戶是愉悅的)、留賠錢股

◎廣框

1.多面向思考

2.把每個決定當作整體決策的一部分

*想像自己是交易者,每天都在做決定,最後加總起來就成為投資組合

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投資股票眼光要廣,在這兒跌倒,沒關係,認輸,找機會再從其他地方站起來

◎個人的選擇

1.個人的選擇取決於情境,故情境是選擇發展出來的地方

*人所持有的信念並不見得能掌控情緒反應,在不同的情境下,心中的內在直覺是不同的

2.人遭遇情境→透過情緒、偏見→做出選擇

*所遭遇的情境,在單獨評估時,系統1的情緒反應是決定因素

3.人遭遇情境→透過常識、邏輯→做出選擇

*所遭遇的情境,在聯合評估時,即與其他不同情境比較,會引發系統2的參與,選擇效果就不同

*理性通常受到比較廣,比較完整的框架影響,而聯合評估比單獨評估的框架廣

◎悔恨

1.悔恨是被真實的另一個可能性所引起的非事實情緒反應

*悔恨和「早知道」(後見之明)是連在一起的

*人對行動所產生結果的情緒反應大於不行動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2.因偏離預先設定選項的行為差異,而產生悔恨或怪罪

3.悔恨風險有不對稱性,它比較偏向保守常規的行為,和風險規避的選擇

*交換禁忌:不容接受增加風險的交換

4.懊惱是悔恨的近親,是一種反是時的感覺

 

----------------------------------------------------------------------------------------------------------------

 

 

1/28閱讀隨筆~第34章

◎字眼/文句的魔力

1.字眼/文句→框架→情緒→選擇

*字眼/文句會框架人的思考,依據框架思考引發對應的情緒反應,進而影響最後的選擇

2.在邏輯上相同,但陳述面向不同的字眼/文句,會激發不同的反應,這個事實就使你知道,人是不可能如經紀人那樣理性的。如在投資人心中,成本不是損失

3.字眼/文句會引起人們趨向或避免的行為

*「贏」的字眼,會引起趨向的行為,在贏的框架下,會趨向選擇確定的利得

*「輸」的字眼,會引起規避的行為,在輸的框架下,會為了避免損失,而選擇賭局

◎人的心智帳戶

1.人的心智偏好不是受到真實世界規範,而是被框架影響

*人的偏好是框架的問題,人的道德直覺是描述的問題,與真實世界本身無關

2.不同的框架引發不同的心智帳戶,損失感有奪強烈要看該損失所在的心智帳戶

-----------------------------------------------------------------------------------------------------(第四部完)

 

1/30閱讀隨筆~第35、36章

◎經驗自我vs記憶自我

1.經驗自我是指對於整個事件過程的體驗

2.記憶自我是指對於事件中一剎那表徵的深刻印象,受事件高潮(頂峰)和結束表現(結尾)的影響

*一個自我意識難忘的經驗有特別的加權,在記憶中留下特定的地位

3.經驗自我無法自我表達,記憶自我掌握生活中學到甚麼,它是做決策者

*記憶自我的工作方式:編一個故事,保留它做為來參考;所以生活是個故事,由記憶自我所建構

*人的自我是記憶自我的我,而那個真正替人生活的經驗自我,像陌生人與自己無關

*偏好和決策是被記憶塑造的,而記憶可能出錯

*選擇喜歡的或最不討厭的印象

◎「頂峰─結尾」原則

1.對於經驗長度的忽略,僅謹記憶頂峰與結尾表現

*我們的心智很會說故事,但對於處理時間不在行

*在說故事的模式哩,一個故事以幾個重要片段來代表,尤其是開始、中間高潮和結尾,時間長度是被忽略的

2.系統1是演化來去描繪一個痛苦或快樂最強烈的一剎那(頂峰),以及當事件終止時的感覺(結尾)

*系統1代表平均、常模或典型,而非總合

-------------------------------------------------------------------------------------------------------

 

2/1閱讀隨筆~第 37、38章

◎生活滿意度vs幸福經驗

1.人們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和實際的生活經驗可能是相關的,但是也有落差

*生活滿意度因為可以進入心中的小小例子而給高分,但其實不是經過仔細思考後,對整個生活的評估

*大部分長期生活的狀況,都只有刻意去想它時,才感覺得到

2.生活滿意度並不是幸福經驗的測量之一,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情境因素、身體健康和社會經驗,在幸福經驗上佔有重要性

*收入增加,可以得到更多享樂經驗,提高生活滿意度,但同時也失去享受比較不那摩貴東西的能力

◎聚焦錯覺

1.聚焦的錯覺,是指人會加大注意事項的權重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情緒狀態絕大部分取決於我們在注意甚麼

2.聚焦錯覺,導致錯誤慾望

*對於經驗自我所覺得舒服的生活(頂峰),記憶自我有著大量的聚焦錯覺

*聚焦錯覺傾向誇大血拼或環境改變,對未來幸福有改變的效力

*聚焦錯覺創造出一個偏見,使你喜歡一開始時令你興奮的物品和經驗,即使它們後來慢慢失去光彩

 -------------------------------------------------------------------------------------------------------

 

2/3閱讀隨筆~總結

1.系統1是經驗自我,系統2建構記憶自我

*記憶資料庫發展出應變技術,培養快速有效率處理大量訊息的能力

2.有注意力的系統2就是我們以為的自己,系統2說出我們的判斷,做出決策,但是常常替系統1的感覺背書,或替系統1的想法和感覺找理由

3.系統2不是理性的模範,它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能提取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

*記憶自我對時間長度忽略,對「頂峰─結尾」的誇大強調,及他容易受到馬後砲偏見(後見之明)的影響,加起來就使我們對實際經驗產生扭曲的印象

4.普通人不像經濟人理性,需要幫助才能做出好決策,這可以靠提供外來資訊來協助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巴巴巴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